河南卓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Henan Zhuojia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 Ltd

咨询热线:

0371-63299907 15303827266

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 来源: 建筑时报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17/11/27 9:36:57 * 浏览: 1261



近日,一篇《人民日报》评论版的旧文被翻了出来,引发了建筑师群体中小小的热议。这篇文章题为《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署名发表于2015年4月21日的《人民日报》理论版头题上(全文见文末)。文章先是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建筑行业的五大弊病,不无忧心地指出中国建筑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诞生一批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的现代地标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


接着,文章笔锋一转,提出种种乱象究其根本,“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对此,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良——构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大力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坚决摒弃“长官意志”和“瞎指挥”。


文章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关于“五大乱象”。它们分别是


“崇洋”——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迅速蔓延。


“求怪”——出现了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


“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


“贪大”——“大规划”思路下,各地大广场、大马路、大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


“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


文章认为,应当构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


同时,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回归理性。“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对不合理、不合格、不和谐的规划设计坚决说“不”,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营造严谨重质的氛围。”


第三,大力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面对汹涌而至的欧美建筑潮流,一些还不成熟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不免眼花缭乱、失根失重;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新增建筑数量面前,我国建筑设计师与人口之比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5到1/10。高强度、低收费、恶竞争,使我国一些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出现“拿着农民工工资,掐着秒表加班”的状况。”


最后,坚决摒弃“长官意志”和“瞎指挥”。“应完善决策机制,把错置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城市建筑话语权交还给市场和使用者。”“当务之急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专业人士话语权。”


总结而言,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在政府、业主层面消弭掉急躁冒进的发展观与好大喜功的虚荣心,在设计师层面摈弃掉崇洋媚外的审美观并改善整个群体的行业地位——从经济与话语权两个角度共同出发。


近日,这篇旧文被新媒体界的好事者翻了出来。转载到朋友圈后,收获了过万的点击量。从文末的评论来看,业界对于该文的看法颇含争议。



前方高能



微笑面对:农民工兄弟工资一天两三百,我们一天能拿到这一半就不错了,可以说连农民工都不如,最多上班环境稍微好点。


趙v:人民日报不要瞎指挥  甲方没有文化自信,为何要让建筑背锅


爱克斯:当下的这种建筑特色,即是这个时代的文化,殊不知抄、东拼西凑这样的字眼百年后会不会变成21早期中国建筑涌现出一种多样文化相融合,不以建筑师为主导形态的快节奏,多样化发展的事态。总得来说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


设计师陈XX:暴发户甲方非要巴洛克的,我能给他设计带有民族特色的新中式么?这个锅整个行业都不来背。出任务书的,拍板的都是甲方!


 总结一下,读者们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


建筑师在城乡规划中只是小小一环,自顾尚且不暇,对于建筑整体的异化发展爱莫能助。


总结而言就是六个字:减负!松绑!加钱!


然而,也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文末留言的多是戾气逼人的乙方从业者。对于建筑规划中的不合理之处,作为直接操刀者的建筑师们难道真的可以将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吗?



 以下是《人民日报》原文




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当前,治理城市建筑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尤其要确立文化自信。



城市建筑五大乱象


乱象一:崇洋。这些年来,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以美国白宫的出镜率为最高。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也迅速蔓延。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难被付诸实施的“超前卫”建筑设计,在我国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银泻地般在我们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


乱象二:求怪。相较于崇洋追外的洋派建筑,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号称“后现代”“反力学”的奇异建筑纷纷出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似乎什么样的建筑形态都有存在的理由。


乱象三: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建筑设计师相互抄袭司空见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往往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个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风貌。


乱象四:贪大。近些年来,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规划”。一时间,大广场、大马路、大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项目在这场竞赛中推波助澜,不时有新建筑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不少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


乱象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在严重缺水的地方挖人工湖、建大喷泉,打造“北国江南”;对城区道路反复开膛破肚,还称之为“实施畅通工程”;安装价值不菲的景观灯,打造“不夜城”。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


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



构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把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念,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应抓紧构建体现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建筑文化,让建筑回归理性,以用为先;回归生态,以俭为先;回归社会,以公为先;回归专业,以责为先。鼓励院校、专家、媒体开展建筑文化讨论,在大众媒体开设建筑文化专栏,在全社会树立正确建筑价值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意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不足。从娃娃开始抓审美文化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美学素质培养。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尤其应补上建筑文化这一课。



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应从扭转非理性的规划设计入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找到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在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


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对不合理、不合格、不和谐的规划设计坚决说“不”,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营造严谨重质的氛围。强化规划设计管理,以鼓励尊重文脉、创新设计为出发点,制定管理目标、管理办法及综合应用细则,为推出更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大力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


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面对汹涌而至的欧美建筑潮流,一些还不成熟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不免眼花缭乱、失根失重;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新增建筑数量面前,我国建筑设计师与人口之比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5到1/10。高强度、低收费、恶竞争,使我国一些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出现“拿着农民工工资,掐着秒表加班”的状况,于是,敷衍应付、东拼西凑、囫囵吞枣、山寨模仿也就成了常态。


应下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消除迷茫和误解,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入了解西方过程中反思自己,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中提升自己,进而将建筑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认识,并用通感、体悟等东方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升华,完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惟有如此,才能培养既尊重国情与历史、又懂得西方与现代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队伍,促使城市建筑走上传承文化、鼓励原创、重视质量的良性发展之路。为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建筑设计师在工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应早日出台相关法规,将建筑设计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决摒弃“长官意志”和“瞎指挥”


畸形政绩观对城市建筑的“瞎指挥”,是城市建筑出现乱象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完善决策机制,把错置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城市建筑话语权交还给市场和使用者,将行政权力严格限定在项目合法、经济可行等把关方面,让政府成为强有力的监督方;健全民主集中制,形成项目绩效评价硬约束,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遏制举债建设“形象工程”;规划和建设部门除了把好程序合法关,还要把好建筑艺术关和技术关,使城市建筑既不是简单由行政力量定夺和摆布,也不是任由商业力量主宰和决定;将招投标信息、评审意见、领导决策意见等全部在网上公布,杜绝暗箱操作,冲破利益圈子;完善决策全程记录存档制度,使决策过程可事后追溯、决策过错能有据可究;充分发挥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策的权力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


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当务之急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专业人士话语权。相关责任人必须认真接受建设委员会的审查质询,确保评审团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从机制上防止专家团成为决策者的“应声虫”和“表决器”。建立方案公开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征询公众意见。同时,可加强对已建、在建、在批建筑的审核、改造。对已建建筑要认真梳理排查,需要改进又能够改进的,应协调业主单位进行改进;对在建建筑要进行复核,确有必要的要在设计方案上作出调整;对在批建筑更要进行严格审核,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决不姑息迁就。